首页/海外发展示范
海外发展示范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6/10
中国在推动以小农为基础的农村发展、减贫工作,及其工业化道路上积累了独特的经验。自2011年开始,先后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科技部、我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我国驻坦桑尼亚经济商务代表处、中农发集团和坦方各界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示范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减贫和发展模式:通过分享中国经验支持坦桑尼亚当地政府、大学与农村社区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完整呈现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低资本投入的农业技术方案。从理论上看,此方案与现行世界银行等国际主流的非洲农业发展方案思路不同,注重使用当地农户的劳动力,替代价格高昂的资本和制度,通过内生性学习过程,推动当地发展能力和机制的建立,由易入难,启动发展进程。
该方案根据坦桑尼亚农村发展实际情况,选取当地良种,使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从而增产脱贫。通过分析当地现实情况,基于资本缺乏和雨养农业的现实条件,不用或少用化肥,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除草、间苗、深耕松土等农艺措施的改善来提高农业产量,进而增加农业就业来提高农民收入。这一模式在坦桑尼亚两个村试点后,当地主粮玉米产量大幅增加,政府支持当地农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当地政府、大学和农村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所加强。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2018年3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政府、苏科因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坦“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简称“11工程”)启动仪式。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我驻坦大使王克、驻坦经济商务代表林治勇、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省长谭达瑞(Clifford Tandari)、莫罗戈罗省副省长慕康果(Ernest Robert Mkongo)等共同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姆泰格瓦辛巴村启动了中坦“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11工程)。同时,也参加了由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的“中坦农业合作与减贫”田间高端论坛,也见证了中国农业大学首个非洲校友会的成立。
此次海外发展示范工作具有三个亮点:
亮点一
“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11工程)旨在通过发展实际情况,选取当地良种,使用劳力、土地等资源,提高当地农民生产力,从而增产脱贫,2018年起将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全省范围内展开 “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实现1000户10000亩玉米亩产提高2-3倍。此方案体现了两个中国减贫和发展经验的落地分享,即“政府如何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如何更好地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的经验”。
据悉,2018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在京举行,此次新启动的“千户万亩”项目即是对过往七年“紧贴地面、进村入户”的海外发展示范工作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如何将中国减贫和发展经验更好地与非洲国家分享进行了探索,从而为下一步中非农业合作“做什么”提供参考。
亮点二
“中坦农业合作与减贫”田间高端论坛如此高规格的论坛还是第一次将会场搬到了田间地头,走进民众,体现了该工程“接地气,注重民心沟通”的核心追求。通过中坦双方的联合协作,推动当地自发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这可为下一步中非农业合作“如何做”提供参考。
亮点三
中国农业大学首个毕业于中国高校的非洲高层留学生校友会在坦桑尼亚成立,则是更好的促进留学中国的非洲毕业生联盟的发展与交流,在推动中非合作中做出积极作用,从而将人才培养和当地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可为下一步中非农业合作“谁来做”提供参考。
媒体报道:
坦桑当地媒体
坦桑当地主流媒体之一《THE CITIZEN》在3月24日发表了题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与坦桑尼亚苏库因农业大学研究团队一道,共同提高玉米产量”的新闻,介绍了该项目是主要通过使用良种、劳力、土地等资源,提高当地农民生产力,从而增产脱贫,并以专栏的形式对中国农业大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
《SUNDAY NEWS》在3月25日发表了题为“在莫罗戈罗省启动‘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将受益众多村庄”的文章,对该工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报道,并列出2017-2018年农民的收成,肯定了该工程仅靠多投工、运用两种等简单适用技术亩产增产2-3倍,在农户层次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Habarileo》在3月25日发表了题为“中国大使喜欢吃坦桑大米”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王克女士在启动仪式上对坦桑当地的大米称赞有加,希望通过“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使当地农民能够有条件使用优质的种子、掌握更好的种植技术,从而实现增产。
《UHURU》也于3月24日也对“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进行了报道,肯定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对于非洲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国内媒体
新华网3月24日发布了一篇题为“把希望带到非洲的田野上——中国专家帮助坦桑尼亚农民提高玉米产量”的通讯,讲述莫罗戈罗省34岁的农民库尔瓦·阿卜杜拉一家在中国农业专家带来的先进耕作技术帮助下,其玉米产量自2014年以来的三年间产量翻了3.5倍,从村里的贫困户变为农业示范户的故事。文中指出,中国农业大学与莫罗戈罗省当地大学和官员共同组建的联合团队,迄今已经帮助包括阿卜杜拉所在的两个项目核心村以及周边村落共500多户农民实现了大幅度增产增收。中国专家们将中国精准扶贫、特色扶贫的先进经验带到了坦桑尼亚。
中央电视台CCTV-4《华人世界》于3月27号报道了题为“中坦农业合作田间论坛在坦桑尼亚举行”的新闻,认为此次的系列活动开启了中坦合作的新篇章。
观看链接:央视网
http://tv.cctv.com/2018/03/27/VIDEqMuajhrdBPDWsLqI5eQ9180327.shtm
《财经时报》于3月38日发表了题为“中国农业发展经验落地非洲初显成效,‘授人以渔’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文章,文章提到,中国专家将中国经验概括为两条:“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的中国经验”和“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中国经验”,认为坦桑的项目是一次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分享出去的尝试。
报道链接:
http://www.businesstimes.cn/article?com=Africa&id=1652305309373
《中国发展门户网》于3月27日发表了题为“中国农业发展经验落地非洲,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对中国农业大学减贫项目落地坦桑尼亚的过程进行了介绍,提到非洲的当地官员十分满意项目的实施,认为中国的农业技术对于非洲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的发展经验具有和非洲共享的空间。
报道链接:
http://cn.chinagate.cn/news/2018-03/27/content_50753000.htm
《中国扶贫在线》于3月27日进行了原文转载。
报道链接:
http://f.china.com.cn/218-03/27/content_50752971.htm
《中国发展门户网》于3月27日发表了题为“中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南南合作探索与实践”的文章,文章指出,今年来中国在致力于自身精准扶贫,走出特色贫困道路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共同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特别肯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在非洲开展的一系列南南农业合作探索。
报道链接:
http://cn.chinagate.cn/news/2018-03/27/content_50752646.htm
南南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也对此进行了报道。《Global Poverty Reduction Inclusive Growth Portal》于3月29日发表了题为“China’s high-level field panel launched in Africa to support the 2018 FOCAC Summit”的文章,认为中国农业大学新进启动的“千户万亩”工程将为下一步中非农业合作提供参考。
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是一个分享国际减贫信息和中国扶贫开发经验的专业平台。网站提供减贫与包容性增长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家概况、减贫新闻、专家意见、研究趋势、减贫信息分享等,为各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关注和从事减贫工作的群体及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它由世界银行发起,亚洲开发银行支持,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运营。
报道链接:
http://south.china.org.cn/content/index/id/7011.html
此外,央视新闻网、中国科学报、中央国际电视台(CGTN)等媒体将在随后对此论坛进行深度探讨,敬请期待。
IDT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oRSlAKpJ8kmaPpwsPCL9wQ